【“艾”上国学】衡水学习社,与您一起研学论语
《论语》是孔子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细致的观察,对人们的思想、言语、行为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析,为中华民族各行各业人士制定的一套近乎完美的道德行为规范。9月21日我馆举办了“艾”上国学——《论语》会讲活动,并邀请到衡水学习社白力强、刘四顺老师进行讲座。
论语说什么(学以致知 修己安人)
为何学论语(君子之学 以美其身)
如何学论语(立心之本 用力之要)
《论语》七章(7.8—7.14)
7.8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;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启,谓开其意。发,谓达其辞。物之有四隅者,举一可知其三。反者,还以相证之义。复,再告也。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,因并记此,欲学者勉于用力,以为受教之地也。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7.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
丧者哀戚,于其旁不能饱食,此所谓侧隐之心。曰“未尝”,则非偶然。哭指吊丧。一日之内,哭人之丧,余哀未息,故不歌。曰“则不歌”,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。然非歌则不哭。余哀不欢,是其厚。余欢不哀,则为无人心。颜渊不迁怒,孔子称其好学。是哀可余,乐与怒不可余。此非礼制,乃人心之仁道。本章见圣人之心,即见圣人之仁。《论语新解》
谢氏曰:“学者于此二者,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识圣人之情性,然后可以学道。”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7.10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!”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谢氏曰:“圣人于行藏之间,无意无必。其行非贪位,其藏非独善也。若有欲心,则不用而求行,舍之而不藏矣,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。子路虽非有欲心者,然未能无固必也,至以行三军为问,则其论益卑矣。夫子之言,盖因其失而救之。夫不谋无成,不惧必败,小事尚然,而况于行三军乎?”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7.11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【白话试译】
先生说:“富若可以求,就是执鞭贱职,吾亦愿为。如不可求,还是从吾所好吧!”《论语新解》
7.12子之所慎:齐,战,疾。
《祭统》云:“及时将祭,君子乃斋。斋之为言齐也,斋不斋以致齐者也。故散斋七日以定之,致斋三日以齐之。”又云:“及其将斋也,防其邪物,讫其耆欲,耳不听乐。故《记》曰:‘斋者不乐。’言不敢散其志也。心不苟虑,必依于道。手足不苟动,必依于礼。”《论语正义》
7.13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!”
史记三月上有“学之”二字。不知肉味,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。曰: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,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,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,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。范氏曰:“韶尽美又尽善,乐之无以加此也。故学之三月,不知肉味,而叹美之如此。诚之至,感之深也。”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7.14冉有曰:“夫子为卫君乎?”子贡曰:“诺,吾将问之。”入,曰:“伯夷叔齐何人也?”曰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出,曰:“夫子不为也。”
为,犹助也。卫君,出公辄也。灵公逐其世子蒯聩。公薨,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。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。时孔子居卫,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,而辄嫡孙当立,故冉有疑而问之。
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。其父将死,遗命立叔齐。父卒,叔齐逊伯夷。伯夷曰:“父命也”,遂逃去。叔齐亦不立而逃之,国人立其中子。其后武王伐纣,夷、齐扣马而谏。武王灭商,夷、齐耻食周粟,去隐于首阳山,遂饿而死。
怨,犹悔也。君子居是邦,不非其大夫,况其君乎?故子贡不斥卫君,而以夷、齐为问。夫子告之如此,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。盖伯夷以父命为尊,叔齐以天伦为重。其逊国也,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,而即乎人心之安。既而各得其志焉,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,何怨之有?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,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。
程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逊国而逃,谏伐而饿,终无怨悔,夫子以为贤,故知其不与辄也。”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老师的言谈幽默风趣,极具亲和力。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诠释了《论语》的博大精深。通过本次讲座,大家学习到:如果学习时善于动脑筋思考,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