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画说衡水民俗】第七期:放风筝

微信图片_20200322103612.jpg

风筝对中国人来说,不论大人小孩都不陌生。风筝古代称纸鸢,记载风筝的最早文献始见于先秦,这样算来风筝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。

据说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,汉将韩信曾用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过到未央宫的距离;南北朝时高州刺史李迁仁也用风筝传递过军情。到盛唐时风筝的功能才转向健身娱乐并普及到民间,制作风筝的工匠也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。

风筝历经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,不仅制作工艺精湛且种类繁多,主要分为串式如:蜈蚣、七仙女、八仙等;桶式如:宫灯、花瓶等;最普通的是板子式如:八卦、六角等。因其制作简单,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可能大多都有亲手做风筝的经历;那时不像今天,想放风筝可以到集市、商场挑着样买。在那个年代一到立春前后,孩子们最忙的事就是找来莛秆(高粱最上节至穗底下的一段)、旧报纸、纳鞋底的绳和糨糊,备好刀剪开始做风筝。首先将莛秆从中间破成两半,裁齐绑两个正方形的架,再将角错开,两个架相叠呈八个角,俗称“八卦”。然后在正中的空间绑一个十字,风筝的骨架即宣告完成。接着抹糨糊、粘报纸、系顶线、最后拴上尾巴,等糨糊干后就可试飞了。

新做的风筝能不能飞起来,飞起来后能不能稳稳地悬停在空中,决定于线两边平衡与否、拴顶线的角度大小、尾巴的长度与轻重等。当满怀喜悦带着放风筝的线拐子和新做的风筝来到村外后,不知还要经过多少次来回奔跑和反复调试,那原始且简陋的风筝才能静静地悬在蓝天上,虽然跑得满脑瓜子是汗,但那种成功的兴奋和满足感非亲历者是体会不到的。

刘现辉简介

民俗画家、漫画家。原籍河北赵县,现居衡水市。专注于童年记忆、民俗风情题材绘画。作品有“童年记忆”系列、“童年日记"系列、“漫画笑看人生百态”系列、“典故传说”系列等。在长城网开设《画说民俗》《漫画百态》专栏。为各地方志、著名作家作品配图。现专职于搜集挖掘整理各地民俗画创作。曾游历世界各地,深刻领悟到民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源!

注:刘现辉画、邵宝明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