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画说衡水民俗】第八期:拾粪

微信图片_20200323105426.jpg

庄稼一枝花,全靠粪当家。可见粪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。有粪必拾是农民祖辈相延续的传承,农业合作化之前,每个农户家中都有粪筐和粪叉,尤其是冬闲时,大清早在官道和村边都可见背着筐拾粪的人。

老百姓管大道叫官道,就是通往县城和大镇店的干道,在这种道上主要捡拾过往车辆的牛驴骡马留下的粪便,统称叫大牲口粪。在村边背筐转悠的是捡拾散养猪狗的粪便。不仅如此,就是在农忙季节,人们下地不论耕耩锄刨,在来回的路上也肩不离筐,据老人们说:这叫一功二用,一是见粪可拾;二是护脑袋,尤其是夏季,若在远离村庄的地里干活遇到天气突变,下冰雹时把筐头倒扣在头上蹲下,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安全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党中央提出了“土、肥、水、种、密、保、管、工”的农业八字方针,当时被称作《农业八字宪法》。其中肥仅次于土排在了第二位,为响应党的号召,领导带头,下乡时自行车上都带着粪筐,县长也不例外,路上拾了粪,进哪村就倒在哪村的粪堆上,这在今天虽不可思议,但确是事实。到了六十年代,随着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的农业结构调整,每个生产队都建了大肥坑并开始了积肥造肥活动。从背筐拾粪、积肥、造肥到如今的复合肥、微肥,不论个人种地还是农业合作化或今天的集约承包经营,只是形式上的变化,种田人对粪肥的认知和重视依然如故。

刘现辉简介

民俗画家、漫画家。原籍河北赵县,现居衡水市。专注于童年记忆、民俗风情题材绘画。作品有“童年记忆”系列、“童年日记"系列、“漫画笑看人生百态”系列、“典故传说”系列等。在长城网开设《画说民俗》《漫画百态》专栏。为各地方志、著名作家作品配图。现专职于搜集挖掘整理各地民俗画创作。曾游历世界各地,深刻领悟到民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源!

注:刘现辉画、邵宝明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