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画说衡水民俗】第十七期:刨笤帚

微信图片_20200402084930.png

自古至今,笤帚是人们生产、生活中必备的用品。在今天的农村,虽然塑料笤帚处处可见,但人们还是习惯用传统的庄稼苗子笤帚做家务。正因如此,在众多行将消失的行业中,刨笤帚这一行在农村还时有所见。制作笤帚因地域不同,叫法也不一样,在我们这一带一般叫做刨笤帚,也有的叫扎笤帚,还有的叫缚笤帚。

刨笤帚在旧时的三百六十行中属“扎柳行”,他们使用的响器是七片同样大小的铁板,铁板上方各有两孔,用皮条错位重叠穿成一串,用手颠摇发出响声来招揽活计。这种响器行话叫作“唤铁”,老百姓叫“曲镰”。人们即便在家中只要听到这哗啦啦的响声,准知道是刨笤帚的来了。

北方刨笤帚的原料主要是去掉粒的高粱穗和黍子穗,如准备做笤帚,这两种穗要单选、单收,高粱穗必须和莛秆连在一起,黍子则要从中下部割断,所带的部分就是做成之后的笤帚把,也是我们常说的笤帚疙瘩。这两种笤帚虽都叫苗子笤帚,但用途还是有区别的,高粱穗由于穗苗粗、韧性好、把又长,所以多用来扫地;黍子穗因穗苗细长柔软则多用来磨面、推碾子、扫炕、铺床。当然,如今磨面、推碾子已成为历史,火炕也已不多,人们仍还喜欢用这种天然植物做的笤帚,主要是它不起静电,无论扫什么,绝不会有东西吸附在上面。

刨笤帚的工具别看简单,必须有技巧,腿上铺块厚布,腰中的板带和脚下的蹬板用一根皮弓弦相连(现在改用细柔丝绳),在做笤帚把的时候,还需要一把短把镰刀。他们把刨笤帚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:身披蟒袍,腰缠玉带,脚蹬天梯,手握开山斧。一把笤帚扎成后讲究把挺、绺匀、苗齐。平常扎的笤帚多是五绺九道经,如果给庙里刨笤帚一定要六绺十道经,据说是扎柳行的祖师爷范丹病在庙里后,得寺僧悉心照顾,范丹病愈后扎了一把六绺十道经的大号笤帚相谢,从此留下了规矩,后世相传成为行规。

刘现辉简介

民俗画家、漫画家。原籍河北赵县,现居衡水市。专注于童年记忆、民俗风情题材绘画。作品有“童年记忆”系列、“童年日记"系列、“漫画笑看人生百态”系列、“典故传说”系列等。在长城网开设《画说民俗》《漫画百态》专栏。为各地方志、著名作家作品配图。现专职于搜集挖掘整理各地民俗画创作。曾游历祖国及世界各地,深刻领悟到民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源。

注:刘现辉画、邵宝明文